如果不想看文字,可以直接通过左下角“查看原文”,看公开课讲解。
启示类题目在申论中是常见题型,也是难度最大的题型之一,最常见的误区就是错把对策当启示。
两者的区别在于,对策题是原滋原味的概括提炼,而启示,顾名思义是启发提示,使有所领悟,因此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。一定是借鉴经验,在原对策基础上,充分寻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,遵循从特殊到普通,再从普通到特殊的一种思维过程。
启示题要注意三大要点:
一是要弄清楚被借鉴的具体措施,或者经验、问题、原因,这是基础;
二是要因地制宜、因身份制宜,进行分析转化;
三是要学会寻找本质,适当拓展延伸。
今天以2019年江苏省考申论第一题为例,展示下启示题的思维,这道题目的难度相当之大,材料中可以直接借鉴的内容很少,而且材料内容和启示内容,领域跨度大,因此很难做准确。
但是,命题人在命题的时候,必然也考虑了这个问题,很多奥妙和玄机都隐藏在材料之中,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,只要找到了关窍,会有茅塞顿开之感,具体看题。
(一)请结合“给定材料1”,谈谈沈书记的“三怕”对做好执法工作的启示。(15分)
要求:理解准确,分析透彻,条理清楚。篇幅250字左右。
审题:特别要注意理解准确这个要求,理解什么?根据题目,显然是理解“三怕”,如果对三怕理解不准确,启示也就无从谈起,因此,我们答题的时候,要先简单谈谈对三怕的理解,否则就无法体现题目要求了。
换句话说,这个题目不需要“理解准确”这个要求,一样可以作答,那就直接谈启示就行,不需要在答案里写对“三怕”的理解。
那么三怕是什么?在材料最后一句。
沈书记说,他现在反而有“三个怕”:第一怕,怕听不到骂声;第二怕,怕思想和能力跟不上发展;第三怕,怕发展跟不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
怕听不到骂声,其实就是怕脱离群众,无法了解问题;
怕思想和能力跟不上发展,就是本领恐慌,无法跟上发展;
怕发展跟不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,就是怕无法满足群众需求。
然后我们再具体看材料,材料中的关键词句,我用蓝色字体标注,我们只需要看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了,这也是申论基本功。
材料:“书记当了三十几年,也被'骂’了三十几年。”这是大陈村党总支书记老沈常说的一句话。
分析:这里的骂,用了双引号,说明这是群众的批评或者意见建议。结合题目,第一怕就是怕听不到群众骂声,为什么呢?骂一两句,一两天还好,三十几年,那就不简单了,说明老沈是乐于接受群众批评的。从现象看本质,转化为启示1.乐于接受群众批评。材料:1986年,老沈被选为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时,才20几岁。那时的大陈村还是S市郊区的一个穷村。因为村里穷,他没少被村民骂。为了摘掉穷帽子,沈书记和村干部挖掘村里的“亲友圈”,发现在S市里担任厂长、工程师的老乡就有十几个。他们多次上门拜访,请这些能人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。第二年,村里建起了第一家村办企业“大陈电器厂”,投产当年就赚了8万元,村里有了第一桶金。之后,又开办了灯泡厂、衬衫厂等村办企业,日子渐渐有了起色。
分析:这段话是写老沈的一些做法,我们先提炼要点,概括下就是:挖掘亲友圈,发现厂长、工程师等能人,邀请他们出谋划策,村办企业。那么这个做法和执法有什么关系?执法总不能也去挖掘亲友圈,找什么厂长,工程师,然后办企业吧?天下万事,法理相通,虽然执法不能这么做,但是我们可以借鉴。
挖掘亲友圈,本质就是调研;发现厂长、工程师,这里的厂长和工程师,本质上是人才,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才,是村里急需的专业人才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村里要办企业,厂长是管理人才,工程师是技术人才,术业有专攻,恰好是办厂的两大关键性人才,邀请他们才能发挥特长,为村里出力。好了,既然我们发现这段话的本质是人才问题,那就好办了,执法也需要人才啊,而且比村里更需要。那我们就可以得出启示2.加强调研,咨询专业人才,邀请他们出谋划策,发挥特长,提升执法能力。
材料:90年代开始,村里顺应工业园的发展潮流,先后投入75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“筑巢引凤”。越来越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入驻园区,高峰时有130多家。大陈村富起来了,但问题也随之而来,环境脏乱差,打架斗殴、盗窃等治安案件时有发生,村民意见很大。
分析:这段话前面讲招商引资,后面讲问题。很多人看到投入750万和基础设施,就迫不及待的得出启示:要加强投入,改善执法设备。这就太猴急了,有点强迁附会的意思。我们申论不是这么做的,申论答案的每句话,都是有依据、有出处、有过程的,而且这个过程一定是让人感觉理所当然,本该如此的。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分析这段话呢?我们注意一个词语“筑巢引凤”,这个词语很重要,一般都是用在招商引资或者人才引进上的,俗话说:栽得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划重点了,“筑巢引凤”通常用于两个地方: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,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,都是完善软硬件设施,前者吸引企业入驻,后者吸引人才进驻。所以,只要想明白了这个问题,就懂了命题人的意图,村里需要招商引资,执法需要人才引进,命题人就是想让你通过招商引资想到人才引进问题。而且恰好承接上段话,得出启示2.1.完善配套设施,引进人才进入执法队伍。人才工作四字诀“引育留用”,这两段话分别讲了引才、留才、用才,题目设计的相当巧妙。材料:村民的“骂声”逼着沈书记和村干部继续往前走。当时大陈村户籍人口仅有2000多人,而外来人口却超过12000人。这么多外来人口怎么管?经过摸索,村里在每个村民小组都建立了一个管理团队,其中包括三名村民代表、两名志愿者、两名卫生保洁人员、一名治安队员。这个团队担负着整个村民小组的日常管理事务,涵盖了村民自治、计生、治安防范、卫生环境整治、消防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工作。
分析:这段话有两个内容,我们分别分析。
第一个是“骂声”逼着村干部往前走,本质上就是逼着他们解决村民问题,承接的是上段话后面的问题。对于执法来说,需要做的就是,启示3.采纳群众意见,精准服务,倒逼问题解决。
然后看后半部分,这里提出了一个具体举措,组建团队,多元主体共治,处理日常事务。其实这个做法对于执法工作来说,也不难,现在的执法工作,也不再是单打独斗了,越来越多的引入多元主体共治了,所以很容易得出启示4.建立管理团队,推行多元主体共治,强化日常监管。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,多元主体这个词语的得出,这是一个申论高频词,但凡材料中出现多种不同的主体,我们要第一时间想到多元主体这个词语,这也是属于通过外延找内涵,或者说是种概念转化为属概念,属于申论常用技巧。
材料:开面馆的老朱,10年前从外地来到大陈村。他说,他跟沈书记是“不打不相识”。当年他在街边租了一间小房子,操作台就放在外面。村里不让他跨门经营,要求把操作台拆掉。他觉得村干部欺负外地人,叫来几十个老乡,冲突一触即发。沈书记赶到现场耐心讲道理,真诚沟通交流,答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,终于化解了矛盾。经过努力,环境整洁了,朱老板的生意也慢慢好了,他很感激沈书记,觉得在大陈村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,现在每个月都会到村里的养老院为过生日的老人送长寿面。沈书记说,不管哪里的人,只要来到这儿就是一家人。
分析:这段话有个关键点,如果不掌握,是没法读懂的。就是前面村干部的行为是否正确?很多同学在阅读的时候,会认为村干部做法是不对的。其实不然,老朱跨门经营,占用了公共资源,会阻碍交通,还存在环境污染,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对的。村干部的制止行为是没有错误的,但是方式方法很生硬。老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,通过耐心沟通,协商解决,化解了矛盾。
大家看看,这个案例,前者是否很像以前的城管执法,后者是否很像现在越来越多地方提倡的柔性执法?
所以这段话的本意,是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,也就是村干部刚性执法和老沈的柔性执法的对比,来得出启示,需要转变执法手段,解决群众实际困难,而不是教条式执法。这才是命题人的意图所在。
因此,我们可以得出启示5.转变执法手段,提倡柔性执法,主动服务群众,解决实际困难,优化营商环境。最后的优化营商环境,主要是因为朱老板是生意人。生意好做了,这说明营商环境优化了。
材料:这些年来,大陈村投入大量资金,修建道路、排污系统,建设大型超市、菜市场、商业街,修建休闲公园、体育设施、文化中心。各类设施不断完善,村民生活越来越方便,日子越来越红火,“骂声”也越来越少。
分析:这段话就比较简单了,不能总像前面那几段话一样,弯弯绕绕的,
主要讲了两个问题,一是投入资金,二是完善设施,最终还是方便群众,对执法工作的启示,其实也是通用的,启示6.加强资金投入,改善执法设备,方便群众生活。
材料:大陈村曾以“三不怕”精神而闻名,就是不怕难、不怕烦、不怕累。沈书记说,他现在反而有“三个怕”:第一怕,怕听不到骂声;第二怕,怕思想和能力跟不上发展;第三怕,怕发展跟不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
然后我们分析下这6个启示,启示13是针对第一怕的,24是针对第二怕的,56是第三怕的,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,浑然天成。再次发现,命题人在命题的时候,早就考虑好了一切。
最后上参考答案:
“三怕”是指:一怕脱离群众,无法了解问题;二怕本领恐慌,跟不上发展;三怕无法满足群众需求。启示如下:
一、深入群众。乐于接受群众批评,采纳群众意见,精准服务,倒逼问题解决。
二、强化队伍建设。加强调研,咨询专业人才,邀请他们出谋划策,发挥特长,提升执法能力;完善配套设施,引进人才进入执法队伍。建立管理团队,推行多元主体共治,强化日常监管。
三、执法为民。转变执法手段,提倡柔性执法,主动服务群众,解决实际困难,优化营商环境。加强资金投入,改善执法设备,方便群众生活。
231字。
2025年申论精讲班已经开班,详情请点击此处或留言咨询,跟领带学申论,高分不用愁。
近期文章链接:
这场面试的三个“万万没想到”,你想到了吗
抽签顺序对面试的影响,其实远没有那么大
一套经典的公考面试题,这样回答,包你全场前三
申论高赞文章系列一: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
申论相差10分,也许差的不是实力,只是细节
做透一套申论真题胜过刷题十套,但怎么才算把题做透了
我发现一个规律:那些收藏文章越多的人,学习越差
一个关键问题:申论重复做真题是否有用?
从小白到高手,就差这几种申论高效复习方法
申论材料太复杂,教你破局的三种方法
申论学习犹如开挂,四大核心奥妙助你腾飞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